近日,《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专项规划》经专家组审查原则通过,这意味着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协大会发言力推打造的“港城新作”——“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开始扬帆远航。
崛起于长江岸边的马鞍山,曾经是“临江不见江”,“港城”的实质一度被人忽略。2011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过后,马鞍山的长江岸线资源增加了41.6公里,其中规划港口岸线长21.3公里,基本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马鞍山因此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唯一一个拥有超过20公里未开发长江港口岸线的城市”,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长春说。而其中的郑蒲圩段长8.5公里,水深大于10米,“这意味着这里具备打造万吨级泊位的水域条件,是非常难得的优质港口岸线,对马鞍山来说,弥足珍贵。”市港口局局长雷宏如是说。
也正因为它的珍贵,中共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结合港口变化实际和国家政策,提出“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力推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在2013年初召开的该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革市委副主委郑晓玲代表民革界别作题为《如何推进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的大会发言,提出整合临江产业带,强化港口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加快江海联运枢纽基础设施与新港区(郑蒲港区)建设,加速现代港口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上下游港区资源信息共享等建议。
民革马鞍山市委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在场的中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随后,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采纳民革建议,及时制定了《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专项规划》,将长江码头划分为北岸的郑蒲、乌江和南岸的慈湖、中心、人头矶等8个港区,确定马鞍山港腹地延伸至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将马鞍山港建设成为以集装箱、金属矿石、钢铁等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兼具高效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科学的运输组织管理、综合物流服务等功能的江海联运枢纽中心。
虽然“万里长征”才刚刚启程,但马鞍山市政府已经明确要将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加速建设,力促将马鞍山的地理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变,让“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为马鞍山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发挥重要作用。(杨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