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之缘
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的吴国兴分配在信用社工作。1976年出生的他有个性、乐于助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叔”。
那时,血站没有独立建站,还挂靠在医院,吴国兴曾参加过一次献血,那时还被称为“义务献血”。吴国兴和张红、吴晓红两位同事一起约好去献血。这是第一次献血,他下了好久决心。他说:“当时心里还是挺紧张的,但是看着自己鲜红的血液从血管里缓缓流出,想到自己能行善救人,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时,我觉得献血非常伟大。”
2004年7月的一天,吴国兴在广场看到停放的献血车,车旁有几名医务人员在宣传无偿献血,从宣传人员的介绍中,他了解到血液能挽救他人生命时,毫不犹豫的登上了献血车。
当时,全国的无偿献血工作才刚刚起步,人们对献血还存在偏见,部分群众还有抵触情绪,“献血会折寿的”,“献血就是骗人的”,“你们这些人就是在骗人献血”……每次遇到这样的误解,吴国兴都没有退缩,反而还安慰受到误解的血站工作人员。他认为,无偿献血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既然献血无损健康,还可以救死扶伤,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自己的血液呢。”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只要从网上、媒体上获悉血液库存紧张的消息,或者是遇到特殊的时期,又或者血液中心打来电话,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当初参加献血的三个人,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一直走到今天。
“黑龙江地处边疆,受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血站成立初期的一段很长时间里,无偿献血工作步履艰难,很多时候他的那种尊重生命、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感染和激励了我们,即使有些误解和白眼,我们也能坦然微笑。”在血站从事了30多年无偿献血工作的王爱菊科长这样评价吴国兴,她说,吴国兴早已把无偿献血当做是自己的兼职事业了。有一次献血来得匆忙,他没有带身份证,王爱菊说,吴国兴的名字就是最美丽的名片。对于一位20多岁开始接触无偿献血的人来说,如果没有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是很难做到的。
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
献血初期,吴国兴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参加无偿献血,都说他“傻”,但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偿献血对身体没有任何坏处。后来家人也逐渐理解了他的这份爱心,更为他能拥有这份爱心而感到骄傲,并支持他无偿献血。
吴国兴说:“我一个人献血挽救不了几个人的生命,大家都来献血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只要有机会,他就向周围的朋友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发放免费各种资料、小册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的同事王长春、焦传、尚志新、周道君也成为了机采血小板志愿者,并且都长期坚持下来。
为了更好的消除人们对无偿献血的疑虑,吴国兴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他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记录与无偿献血有关的问题,然后再请血站的医生详细为自己解答。久而久之,他也成为了一名资深的无偿献血宣传员,在自己公司、在自己居住小区,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
当别人一次又一次的问他,为什么会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时,他的回答总是很简单:“因为救人。”每当想到自己的血液流进他人的体内,为他人注入生机,令其重获生命的光彩时,他的心里就像久旱的麦田得到了甘露的灌溉一样,这是奉献让他得到的最深层次的快乐。
爱是始发站 没有终点站
2008年6月,吴国兴尝试捐献了机采血小板,并且在北京加入中华骨髓库。从那以后,除了坚持捐献机采血小板,他还报名成为了一名固定的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志愿者。2010年,吴国兴参与捐献机采血小板6次,相当于每两个月就捐献一次,这在北京来说,算是很高的献血频率了。
2010年,吴国兴到滁州工作,任全椒卧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财务部部长。不论是酷暑、寒冬,不论是在清晨、深夜,只要接到市中心血站献血的预约电话,只要听说有病人需要,吴国兴仍然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血站献血。
负责给献血者体检的医生回忆说,2011年的春节,一名因车祸受伤的患者大出血,因为失血过多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表现微弱,如果不能及时输注血小板,病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医生打通吴国兴的电话时,他从北京回来刚下车。当了解病人的情况十分危险时,他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又拿起行李,打了辆出租车就往血站赶去。他说:“错过吃午饭,那还有晚饭可以一起吃呢,病人如果错过了,那就是失去了生命。”
吴国兴十年不间断献血的感人事迹渐渐被传开了。2014年初,他被滁州一家媒体评选为2013十大新闻人物。这些人中,有家喻户晓的全国拥军模范,有拾金不昧送还20万现金的出租车司机,有7年如一日服务贫困山区的武警战士,有不惧危险见义勇为的人民警察……吴国兴同他们一起被称为“平民英雄”。朋友圈里人说,他就是没有安徽户籍,如果有,可以参评那安徽好人了。
10年无偿献血路上,吴国兴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干点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他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大家都献出一份爱心,一份温暖,它就能变成两份、三份、甚至更多……(朱金明)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