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传M0044苏蜜清歌

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员风采
妙手慈心佑百姓——记民革滁州市凤阳总支党员、凤阳第一人民医院内四科主任马保龙

浏览:3105&苍产蝉辫;发布人:宣传部&苍产蝉辫;2016/01/22/15:42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生活就是从家到病房两点一线,从不认为枯燥;每月最多接到病人1000多个电话,全都认真倾听病情耐心分析病因,从不感到厌烦;每年诊疗5000多名各类病人,人人仔细查专心看,从不觉得苦累……
    从医近25年,他忙着为病人看病,忙着提升医疗技艺,忙着培养杏林新枝,事事冲锋陷阵;他一心为了工作,一心为了患者,一心为了同事,处处为人着想。寒来暑往春秋交替,他的容颜渐渐苍老,他的头发渐渐稀疏,但始终不变的是面对病人总是挂在眼角嘴角的微笑。
    他就是民革滁州市凤阳总支党员、凤阳第一人民医院内四科主任马保龙。
 
一心为了工作,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
    “按照工作量排名,马保龙如果排第二,我们医院没人敢排第一。”“他回家只是吃个饭,睡个觉,其他时间全部都在医院和病房,心思全部在病人身上。”
    今年49岁的马保龙,1991年,从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凤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四科工作。从那时起,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马保龙”三个字就被退休老干部、农村的老人家们所熟悉。
    在马保龙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八点上班这个概念,每天早晨六点多钟,他的办公室就响起了推门的声音;中午十二点回家吃个饭,又回到办公室;晚上下班时间是五点,可他几乎每天都是到六点多才下班;晚饭后,再折回办公室,整理病人资料,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多,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马保龙怎么这么忙?都忙些什么?他忙着看门诊病人,忙着接患者电话,忙着参加免费义诊,忙着查房,忙着写病案,忙着到病人家中上门回访……
    2015年12月中旬的一天,81岁的张梅生老人拿着体检单,在老伴的陪同下,在慢性病门诊找到马保龙。接过老人递来的体检单,他笑眯眯地给老人分析各项指标,告诉老人不要紧张,都是小毛病,稍微注意点就行。“你再给我量量血压吧。”老人要求道。他又拿起血压计,给老人认真量起了血压……很多人搞不明白,其他医生都能做的小事,为什么两位老人非得专找马保龙看。老人的回答很简单:“他看病从来不嫌烦,我就愿意找他看病。”老人的这句话是全院医生、病人的共识。
    张梅生老俩口退休20多年,近十来年,两位老人经常身体不适。一开始,老人自己到医院看病,后来因为年龄渐大,行动不方便,就常给马保龙打电话。每次接到电话,他都挤出时间到家里为老人看病,有时甚至夜里一个电话,他也会上门。
    90岁离休老干部李梦月,身患脑梗、肝炎、心脏病、老年痴呆症六七种病,73岁那年住进了内四科病房,马保龙成了他的主治医生,这一住就是17年。提到马主任,老人家一个劲地点头,李梦月的老伴逢人就说马主任服务态度好。李梦月住院前,在家里休养。“那时候,我们经常夜里给他打电话,隔上半个小时,他骑个车子就能到家门口,从来不嫌烦。”住院以后,老人因患老年痴呆症经常闹,一闹就是几个小时,有时24小时闹个不停,甚至放赖打滚。这时不管是谁,就是最亲近的老伴去劝也不行,非得要“马主任”去跟他聊聊天说说话,他才能恢复平静。大家都开玩笑说:“老马,你不嫌累吗,这样随叫随到,简直成了他的私人保健医生。”
    很多人不愿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别人,担心业余生活受到打扰。可马保龙不这样想,来内四科找他看病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病人,他全都主动告知号码,还一再叮嘱有情况一定要打电话给他。就这样,他的手机成了免费医疗咨询平台,病患哪里不舒服,甚至搞不清吃药的剂量,都会打电话给他。他曾经一天接到过200多个患者电话,也经常在半夜接听患者的紧急来电,以至于养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
    一天凌晨三点多,家住南部偏远山区宋集的病人打来电话,说自己不舒服,正在赶往县医院的路上,想请马主任给他看看病。他二话没说,就从暖被窝里爬了起来。当病人来到县医院时,他已经在门口等了近20分钟。
    为了更方便地与病人交流,随时跟踪服务,他还时髦地玩起了微信,见到年轻一点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他会主动告知自己的微信号码,让他们随时联系。只要手机传出“叮咚”声响,他总会抽出时间给病人回复。
平时,除了干好本职工作,马保龙还是个勤快的“沙包”,哪里有漏洞,他就往哪里堵。与他一起来到内四科工作的护士长宋华丽,对他这一点直竖大拇指。虽说内四科是一个老科室,但是却只有两名医生和几名护士。平时护士忙不过来,只要他有空,就主动给护士们递药品、搬器械、打下手,从来都是一个不计得失的“活雷锋”。
    在单位,马保龙是“劳模”,可在家里却让人又疼又“恨”。“保龙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最省心,干什么是什么。可他太忙了太累了,他有‘三高',还有糖尿病,我就担心他的身体。干工作,谁也没让你干这么多呀。”老母亲心疼又无奈地说。马保龙的爱人是一名中学老师。结婚多年,他在家里锅不刷碗不洗,女儿的学习也不管。2014年,女儿高考填报志愿,他本来想让女儿子承父业,填报医学专业,可女儿死活不愿意,她不愿意像爸爸一样一天到晚“卖给医院”。
 
处处为患者考虑,他为患者省下每一分钱
    “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再苦再累也愿意。”“只要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能为患者省钱,再麻烦他也愿意。”
    马保龙看病从来不分身份,上至领导干部,下至五保户贫困户,他都一视同仁,处处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
    内四科的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有的身边没有子女陪同,行动不便,还有很多是从农村来的老人,看病拿药找不着地方。他就让病人在他办公室坐着,自己到门诊帮他们挂号,到药房帮他们拿药。一开始,其他科室的同事以为是他自家的亲戚朋友,后来才知道跟他非亲非故。
    对待病人,他从不分彼此,来了就是他的病人,来了就认真对待。宋华丽记得很清楚,有一回,病房住进来一名五保病人,本来亲戚说好每天给老人送饭,可有很多次因为家住得比较远,来得迟,过了时间饭还没送到。马保龙知道后,自己花钱到餐馆给老人买来热乎乎的饭菜,老人要给他钱,他坚决不要。还有几次,因为这名病人行动不便,上厕所需要人搀扶,护士身单力薄扶不动,又没有家人陪护,他就主动帮忙。病人感动得流下热泪说:“我从来没遇到这么好的医生。”
    马保龙出生在农村,家中姊妹多、负担重,小时候家里特别困难,他知道生活的不易,就更注重为农村患者节省每一分钱。
    七年前,一位80多岁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县医院,找“马主任”看病。老人的儿子要给老父做一个全方位检查,说花再多钱也愿意。当时,按照家属的意见,几项检查做下来,需要花好几百元钱。经过仔细询问、查看老人的情况后,马保龙告诉家属这些检查对病人起不到作用,他没有给病人开检查单,只开了一盒10多元钱的奥美拉挫,最终药到病除。老人一家逢人便说:“马主任是个不宰人的好医生。”
    近几年,农村居民普遍购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农民看病过程中,医生给病人看病,如果走单病种,可以为病人省一部分医疗费用。但是走单病种,往往会在开药上有许多限制,用药品种单一,都是一些比较便宜的药品,一不小心开药不符合要求还有可能罚医生的款。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愿这样做。可在马保龙的思想里,既要为病人解除病痛,也要为病人省下每一分不该花的钱。所以这么多年来,他能走单病种绝不开大处方,不让病人浪费钱。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马保龙拿病人当家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赢得了病患们的交口称赞。这么多年来,哪怕是只找他看过一次病的人,下次再来都会指名道姓要他看病。不仅如此,他的病人还在亲友中宣传,介绍“有病就去找马主任”。而他也从不推脱,来了医院就是他的病人,他都会尽心尽力。
 
扛起社会责任,他从不在乎金钱与名誉得失
    “做事从来没考虑自己的得与失,全部从工作角度考虑问题。”
    工作20多年来,难活儿累活儿马保龙主动干抢着干,却从未主动去争取过一项“荣誉”,唯一拿到手的是自有事业单位考核以来的单位考核全部21个优秀。问他为什么不主动争取一些荣誉,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感觉我干的事情都是小事情,没什么轰轰烈烈,不值得炫耀。”“我就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我就安心当好我的医生就行。”然而,正是这样的“平凡”,才愈加显得不平凡。
    2011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建起了一座漂亮的村级卫生院。医院拥有门诊、药房,还有病房和近20张病床,硬件条件相当优越。但是,医院的软件条件却十分落后。医院的医生都是原先的村医,年龄也都在60多岁,平时只能治治头疼脑热,开个感冒药,根本不能接受住院病人,病房和病床成了一种资源浪费。为了方便小岗村及周边村民就医,凤阳县人民医院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帮扶医生入驻小岗村卫生院。但是,到小岗村,每天单趟要乘车40多分钟,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县医院一天也只给50元伙食补助,而且在村医院工作没有一分钱收入,全部是义务为村民奉献。选来选去,不是医生本人不愿意,就是去了坐不住,始终没有合适人选。最后,按照各项标准,特别是从医德医风和奉献精神方面考虑,决定选拔马保龙到村帮扶。面对这桩吃亏的“买卖”,他没有任何怨言,一口答应了下来。从2014年11月开始,一年多来,每到周三,小岗卫生院里,都有一个笑容满面的医生为村民免费诊疗。也正是因为他每天义务坐诊,使这个村卫生院可以收治住院病人。相较于到县、镇医院住院,在村里住院不仅少跑了冤枉路,还大大降低了门槛费,增加了村民可报销医疗费用份额,每个病人可以至少节省700多元。
    不仅如此,自1995年开始,他每年多次义务参加县里组织的医疗卫生文化“三下乡”、为群众免费义诊和为老干部免费体检活动。他的脚步遍及全县16个乡镇(园区),不管是北部沿淮百姓,还是南部山区群众,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后继人才,从1998年开始,马保龙到凤阳卫校做兼职教师,一周为学生上4节课。在医院,他作为资深科室负责人,承担起新医生的“传帮带”工作。他带徒弟,不仅教他们医术,更注重以身作则,教给他们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现在,20多名经他带出来的年轻医生,不仅专业技术突飞猛进,在医德医风上也颇受病人好评。
    作为九十年代初的本科大学生,当时愿意回到凤阳这座小县城工作的,不是很多。马保龙的很多同学都经过努力,到了省城的大医院,像他这样“不思进取”仍然做一线医生的很少。有人劝他,“有做这些公益事业的时间,不如去走走关系,升个职当个官。”他笑着回答,“我这个人,对当官没什么要求,能多看个病人,我就感觉很幸福。”
    因为马保龙工作兢兢业业和良好的口碑,1999年,民革凤阳总支接纳他成为正式党员;2001年,34岁的马保龙升任内四科主任,成为全医院最年轻的科室负责人;他还被推选为凤阳县第十三、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和滁州市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每年市“两会”期间,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都要拿出两篇涉及百姓生活的提案。今年3月,马保龙被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选为滁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用他自己的话说“公益事业永远在路上”。(郭如亮 熊尚红 申春夏)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