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传M0044苏蜜清歌

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革要闻
【关注全国两会】周世虹委员:加强精神卫生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刻不容缓

浏览:5551&苍产蝉辫;发布人:宣传部&苍产蝉辫;2022/03/11/11:19

周世虹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精神疾病的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17.4%,我国为13%。国家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终生患病率为16.57%,其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6.8%,青少年检出率24.6%(重度抑郁7.4%)。我国有抑郁症患者4800万人,焦虑障碍患者约1亿人。

精神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康的国民是国家积极向上和民族源远流长的力量。精神卫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医学和社会各界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麻花传M0044苏蜜清歌副主委、安徽省律师协会监事长周世虹高度关注精神健康问题。他认为,精神障碍具有高患病、低治疗率,以及容易迁延不愈、致残率高等特点,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其对社会功能的损害普遍比其他慢性疾病更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案件、事件频繁发生,有相当部分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系严重精神病患者所为。

他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精神卫生预防和诊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卫生资源短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我国每10万人拥有精神科医生的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50%的县级医院没有精神科,有部分省市没有精神卫生中心和精神病专科医院,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没有一名精神病专科医生,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极其薄弱。精神学科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医学院毕业生选择从事精神专科的不到1%。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世界上高收入国家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为低收入国家的17倍,我国每10万人只有150人接受过重症精神障碍治疗,精神障碍治疗率偏低;精神学科亚专业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如老年、儿童精神病治疗等。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大。精神科医生压力大、责任重、待遇低、安全系数低,受到患者殴打和辱骂时有发生;工作强度大但收入远低于其他科室,人才流失严重。药物研发和医疗手段创新能力不强。精神疾病治疗药物起效慢、副作用大,对部分患者无效。精神疾病药物大多是国外研发,国内很少有创新药物。无创物理治疗和外科治疗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不足。心理治疗是重要的科学治疗手段,更是很多中轻度抑郁症、焦虑症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发达国家学校、公司等机构专门配有专职心理治疗师帮助人们开展心理咨询、治疗,我国心理治疗师数量偏少,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干预需求。特别是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薄弱,在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促进灾后社区心理干预支持、确定干预目标人群等方面尤显不足。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心理障碍发病率显着升高,并且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少要持续10至20年。《柳叶刀》杂志和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精神卫生必须被视为应对疫情的核心要素,对人们的情感疾病掉以轻心,将会付出长期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加强精神卫生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刻不容缓”,周世虹向全国政协十叁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言精神健康问题。

周世虹建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对精神卫生的预防和诊疗投入过低,据统计,202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东部某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项目仅支付2626万元,与对其他卫生疾病方面的投入相比相形见绌。要严格落实精神卫生法规定,督促各级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精神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强精神科专科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建议在每个省、市、县至少建设一所专科精神病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大精神科医生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议医学院增加开设精神卫生专业,创新培养方式,用机制留住人才,强化原有的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提高精神医生待遇,提高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加强对综合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常见精神障碍的能力。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积极建设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省、市级政府应建立心理应急救援队伍,建立规范化管理和培训体系,编制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强化公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人才培养;实施资质认定,完善职称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疾病预防诊疗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精神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功能进行扩容;加快落实省级信息平台建设要求,结合工作规范开展个性化功能设计,开通与综治、治安、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建设精神卫生专科医联体或医院联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分级诊疗等工作模式,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精神卫生服务。加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由于社会歧视,精神障碍患者一般都有“病耻感”,往往讳疾忌医,不敢不愿寻求医疗帮助,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标签。精神科医生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对精神障碍预防、诊疗等医学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精神疾病预防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营造“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只有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协同支持,才能帮助精神病患者摆脱疾病,回归社会。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