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住了寂寞,“冷板凳”一坐就是20余年,填补国内四项学术空白:《甲骨文书法创作导论》为中国第一部甲骨文书法创作基础性学科专著;《萧云从评传》为中国第一部全方位研究萧云从艺术的学术专著;《萧云从诗文辑注》为中国第一部萧云从研究文献学专著;《萧云从丛考》为中国第一部萧云从研究考据学专著。已故国学大师卞孝萱先生曾三次为其专著撰写序言,在学术界传为佳话。翻译家、诗人屠岸先生高度赞扬他撰写的《萧云从评传》,是为“中国美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中国萧云从研究领军人物。他,就是民革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沙鸥。
沙鸥于1963年生于安徽当涂,自幼对艺术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痴迷。他七岁时精于对弈,八岁时迷上习武,九岁时开始吹萧弄笛,到十岁时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十二岁时曾拜师张仲则先生练习西洋画。此后,又得到名师郑孝通、邢齐山、尉天池等的指教点拨,书画之艺渐有大长进。除上述爱好之外,沙鸥自幼酷爱读书,所读之书涉猎极广。十六岁时他已通晓格律,十七岁时开始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之后,沙鸥坚持诗歌创作近二十年,1991年便有散文诗集《爱的钟声》与读者见面;1999年2月,又有诗集《触摸玫瑰》问世。这些文字皆是他对自己在三十岁之前真诚热爱生活经历的一种纪念,也是为当时沉寂的诗坛摇旗呐喊。
沙鸥对篆刻和甲骨文产生兴趣源于他十九岁那年。一次,在一个书法篆刻的朋友家看到一枚方章,觉得古朴典雅,就问这是什么字,那位朋友说是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字。说着,朋友拿出了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大字典》给沙鸥看。当时沙鸥就想,我如果有了这本大字典也可以搞甲骨文书法创作了。于是就想借来看看,那位朋友说这是工具书自己要常用,婉言谢绝了,沙鸥当时心里很是不悦。不久,在一次南京出差中,他在一家古籍书店里发现了这本字典,一看标价,70元整,这可是他两个月工资啊。犹豫了半天,还是狠狠心买了下来。回到家,想写一首五言绝句,打开字典一查,20个字五言绝句就有好几个字查不到。沙鸥一下子傻眼了,最后只得放弃,字典闲搁在书橱里一放就是十年。
由于生活的变故,沙鸥在三十岁时才考入了南京大学主修汉语言文学。大学三年发奋读书,纵观文艺之史,略见大师所成之迹,并自悟文艺成功之决。95年毕业后,沙鸥发誓精研甲骨文,一定把它弄通。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三个月下来,他竟然奇迹般地相识甲骨文。之后埋头苦读十年,基本上把百年来甲骨文研究的重要著作通读。那十年,是他积累的重要阶段。也在这十年的苦读中,《甲骨文书法创作导论》的课题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课题涌现的兴奋之后是冷静,因为还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个课题。于是他又用了很长时间,查阅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书籍。《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为甲骨学专家宋振豪主编,搜汇了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迄至1999年6月以前一百年间海内外所有公开或正式发表的对于甲骨文与商代史之专书论文,不加检选,全部收录,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湾在内,于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典、瑞士、俄国、匈牙利、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里刊布的各种语种的有关论著,均详加著录。在查阅了这本权威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后,他最终确定这是一个空白点,于是共花了三年时间完成《甲骨文书法创作导论》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或许是因为沙鸥出生在当涂,他对当涂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当他发现明末清初的画家萧云从是当涂人,是姑熟画派领袖,又是气节高尚的爱国人士后,自然有亲近感,因此就想对他进行研究。但是,在之后的研究中却发现资料甚少。可这种情结常在沙鸥的心中萦绕。无论是看什么书都会留意收集对于萧云从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年的用心,他竟然收集了满满一抽屉资料,于是便有了撰写萧云从评传的想法。经过一年,文稿落笔,200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萧云从评传》。之后,沙鸥研究萧云从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包括2010年由黄山书社出版《萧云从诗文辑注》;2012年由线装书局出版考据学专著《萧云从丛考》……
当笔者问他,这些年来从事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最大的收获时,他告诉笔者:二十年来,深刻地体会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真实内涵。同时,也更加觉得个人的精力和才能的渺小。因此,他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去,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和使命,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尽一份力。
是的,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学术与史学眼光的训练是真正学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和境界。历史文化需要学人的研究和传播,谁甘于坐冷板凳,谁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束激荡的浪花。(杨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