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续春(左)参观朱蕴山纪念馆
2013年7月19日上午8时,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主委夏涛,中共六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云飞,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操建华等领导,共同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朱蕴山纪念馆揭牌,并为朱蕴山铜像揭幕。东河口镇数百名群众自发聚集,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至此,朱蕴山纪念馆正式落成开馆。
齐续春为纪念馆揭牌 夏涛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揭牌
六安市政府副市长、民革六安市委主委王安义主持揭牌仪式
朱蕴老家乡人民自发聚集,见证历史时刻
东河口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人士朱蕴山先生的故乡。1887年,朱蕴山出生于东河口镇嵩嶚岩村。由于地处偏僻、年久失修,朱蕴山先生故居已不复存在。
1987年起,东河口镇就开始着手恢复重建的有关工作。1995年起,东河口镇着手筹建“朱蕴山公园”,收集了有关朱蕴山的史料10万多字,照片30多张,文献文物100余件,出资协助市政协文史委出版了约50万字的《朱蕴山传》,编写了朱蕴山之父——太平天国天官丞相朱明升和朱蕴山的文史资料10多篇,将1997年修建的一座七层古典式观光塔设为朱蕴山纪念塔,张劲夫为纪念塔亲笔题字。由于原故居已经不存在,东河口镇将以系列景点组成“朱蕴山故居”。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东河口镇投入580万元,修建了通往故居新址和讲学堂的11.2公里水泥路。在场馆未建成情况下,镇政府腾出两间办公室筹建了朱蕴山陈列室,投入数万元制作一套展板,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朱蕴山的革命历程,购置了彩电和DVD,播放电视纪录片《朱蕴山》,先后接待国内民革组织工作及各届人士10000余人次,港、澳、台人士80多人次。2012年,镇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一条通往嵩寮岩的大道,并将该大道命名为“蕴山大道”。然而,由于拆迁难度大、当地财力困难等因素制约,早已规划设计完成的故居恢复重建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很大进展。
作为民革先辈的家乡人、传承人,朱蕴山故居恢复重建更是省、市民革组织根植于心的牵挂。
夏涛在接受采访时说:“朱蕴老的生平就是一部多党合作史,恢复重建其故居,宣传其生平事迹,对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广大民革党员进行民革党史教育,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早在2001年,时任民革安徽省委主委战秋萍率民革调研组赴六安,就建立朱蕴山故居进行调研。2005年5月,民革安徽省委发文报中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旅游局,建议“将朱蕴山纪念馆列入红色旅游规划”,同时将该建议作为社情民意信息报省政协。省政府有关领导作出批示,相关部门作出答复,重建工作一度取得进展。
2011年,民革中央将六安朱蕴山纪念馆列为全国“观民革前辈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参观点之后,民革安徽省委、六安市委加大推动力度,数次前往东河口镇调研。4月,民革安徽省委一行到东河口镇实地调研,了解朱蕴山故居恢复重建情况。9月,团结报安徽记者站到东河口镇采访,实地察看朱蕴山先生故居旧址,采访镇领导,并将在团结报上刊登稿件,介绍朱蕴山故居现状和恢复重建历程。
多年来,民革六安市委(前身为民革六安支部、总支)多次来往于省、市、区、镇,通过反映、汇报、联系等多种方式推动重建工作,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收集史料、照片、文献文物,协助出版《朱蕴山传》,协助拍摄专题纪录片《朱蕴山传》等……
2012年4月,在夏涛的陪同下,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来到六安,调研朱蕴山故居情况。在调研座谈会上,修福金指出,朱蕴山是从六安走出来的杰出的革命家,也是民革杰出的领导人,民革有责任和义务,与六安市一起共同做好朱蕴老故居的恢复重建。他建议当地政府,以红色旅游为平台,以繁荣文化为切入点,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科学制定规划,打造好民革前辈纪念场馆这一地方名片,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多方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并希望纪念场馆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体现民革前辈在多党合作方面作出的贡献。此后,修福金还专题给时任安徽省省长李斌写信,引起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
之后,民革安徽省委再一次把朱蕴山故居的恢复重建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在2013年1月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革安徽省委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尽快重建和维护朱蕴山冯玉祥故居发挥其特有作用”。
2013年3月,民革中央决定,同年7月在六安召开“朱蕴山生平事迹研讨会暨民革前辈纪念场馆联谊会第二次会议”。此次会议极大鼓舞了省市民革组织和六安市的信心和干劲,拉开了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的大幕。
3月21日,六安市政府副市长、民革六安市委主委王安义就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向正在视察工作途中的中共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作电话汇报,孙云飞立即指示:“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准备好,并出效果。”
中共六安市委决定自筹资金建设朱蕴山纪念馆。3月21日和22日,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率建设、规划部门赶往东河口镇。随后的两天时间里,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行,现场考察了朱蕴山故居遗址、朱蕴山早年传播先进思想的“讲学堂”——双蟾寺和拟规划建设朱蕴老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场地,与各方协商一致后,重新确定了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场地,并就规划和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确定了工作目标。中共六安市委要求金安区和东河口镇,把纪念馆建设当成当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经多方努力,10天完成规划,一周完成设计,半个月完成布展设计,申报工作同步进行,朱蕴山纪念馆终于4月8日正式动工兴建。
省、市两级民革组织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4月8日,夏涛到六安调研,要求把朱蕴山纪念馆建设好,争取成为“民革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月9日,民革安徽省委召开会议,省市民革领导就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有关问题,与朱蕴山先生的长孙朱德存先生交流座谈;5月9日,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李晓梅、吴延利,冒雨来到东河口,实地查看工程进展;7月11日,夏涛、吴延利冒着高温酷暑,实地察看刚刚建成的纪念馆和修缮后的“讲学堂”,试听讲解,察看馆藏文物、资料。
期间,王安义率民革六安市委及市文化局、金安区政府等相关人员进京入沪,拜访朱蕴山后人,搜集资料,寻找实物,到朱学范纪念馆学习管理经验。赵丰才组织党员守在现场,负责监督联络。朱蕴山铜像塑铸工作由民革六安市委全程负责,赵丰才率党员组建设计、制作班子,联系朱蕴山亲属捐资,并对铜像进行预审。在民革铜陵市委的联系、支持下,铜陵红星铜艺公司承接了铜像制作任务,成立了由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著名雕塑家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创作小组。仅一个月,铜像制作工作就圆满完成。
朱蕴山纪念馆建设得到了民革中央领导和朱蕴山先生后人的支持。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得知朱蕴山纪念馆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即将建成开馆后,欣然为朱蕴山纪念馆题写馆名。朱蕴山先生之子朱世雄先生及后辈到东河口,捐赠了一批朱蕴老生前生活用品、作品原稿、书信原迹、笔墨纸砚等珍贵历史资料。
朱蕴山纪念馆开工建设以来,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前往施工现场视察工程建设,针对工程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重要批示。市文广新局、市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确定专人,专司其职,克服诸多困难完成了室内布展等工作。金安区多方筹集资金,东河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晴加雨、白加黑、五加二”,牺牲休息时间,涉地群众不计得失,自愿奉献,及时拆迁。建设期间经历了梅雨季节和高温酷暑,工人们日以继夜施工。7月上旬,土建工程基本完成。
建成的朱蕴山纪念场馆包括纪念馆、纪念塔、讲学堂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纪念馆总用地面积5345平米,房屋建筑面积580平米(不含辅助建筑),将以实物、图片和声光电效果,展现朱蕴老的生平事迹,现馆藏有朱蕴老生前所用、手迹、专著和相关史料、传记等。据了解,纪念馆、讲学堂建修资金约600万元(不含征迁200余万元)。
铜像和馆藏文物
一次会议是一个契机,一份热情、一份执着才是推动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的原动力。
1987年至今已26年,朱蕴山纪念场馆建设凝聚了六安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赤诚情怀,凝聚了中央、省、市民革组织对民革前辈的敬仰和缅怀,是对民革前辈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传承。(图文: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