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传M0044苏蜜清歌

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2014]101号 深化水利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新型水政制度

浏览:3105&苍产蝉辫;发布人:参政议政部&苍产蝉辫;2014/03/21/17:6
  六安市政协常委、民革六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丰才反映完备的森林体系、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清新净洁的空气、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皖西六安成为合肥经济圈的“大水缸”,皖中的生态环境绿色屏障,省城合肥的“后花园”。然而,由于兴修水利,皖西六安市区内淹没了良田近20万亩,森林及经济林园60余万亩,历史上着名的四大重镇沉入水底,大批村庄、道路被水覆盖……又因现行水政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六安人民不能从水资源中直接获得收益,而为了确保水的质和量,60%的森林资源被划归水源涵养林,几十年如一日地封山育林。与此同时,为确保水质,严禁河道、水库等采砂、人工养殖,严禁在响洪甸等六大水库及淠河等七大河流汇水范围内开矿、淘金、洗铅、选锌、提钼等,使得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益的快速增长均受到很大制约。群众戏称“上封山、下封水,中间要封老百姓的嘴”,“要想富、炸水库”。为此,建议:
  一要还水于民。
  怎样使水资源生态循环的保护让群众视为“己事”,只有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直接从水的生态循环过程中获得利益,而一改现在“水多水少与我无关”、“水好水坏与我无关”的水政体制。还水于民,就是要将(诸如皖西六大水库的)人造水资源的水从“国有”变为“民有”,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实行水资源的“民权化”、物权化,以因水受益人所获得的水量计费直接返还给水源输出地的群众,让群众因水生财,有水就有钱,有优质水就有更高收益,实现“靠水吃水”,把老百姓“生水”、护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确保皖西水资源的自然化、优质化。
  二要还水于林。
  为确保水资源生生不息,唯有保护好汇水面积范围内森林,确保汇水范围内的保有足够而完备的森林资源。也就是说,为确保合肥经济圈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就必须保护好皖西的六大水库和七大河流流域内的森林,且开展永久性封育,以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径流、保护水质。以森林水源涵养量测算区域内森林封育补偿标准,实现森林水源涵养的价值置换,将森林封育成本计入水输出单价,从水受益者那里得到补偿(当然,森林的净化空气、制氧、降噪、防风等功能可由政府另外实行转移支付,或建立碳汇机制解决),使群众实现“靠山吃山”。
  叁要还水于“境”。
  水的生产是有境的,而水质的保护更是有境的,确保水量,提高水质,除让老百姓不养殖、营造林、护环境外,还得限制区域内地方政府和团体的相关经济行为,如不开矿、不采砂、少修路、少建设等。这势必严重影响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环境保护得越好,地方就越落后、政府就越穷、群众就越苦,破解这个难题乃当务之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要实行劳动力和就业方式的转移,把群众从矿山、水库、森林采伐中拉出来,引导到护水、护林、护环境上来,另一方面,要建立水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以水资源保护地上述经济活动预期收益,分摊到水资源应用量上,测算补偿标准,由水资源受益地政府和国家从财政收益中直接转移给水资源输出地政府,实现水资源保护行政成本的有效转移。
  四要建立新型水政制度。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深化现行水政制度的改革,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实行汛期、严重干旱时期(确立国家黄色、红色预警为“战时”)由中央直管时段,其余时段为“平时”,由地方政府管理,放水权于地方,将现行淮河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的相关行政权分别交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淮委依授权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参谋,中央“战时”权限交由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继而解决水资源“看得见用不着”“管得着无保障(指水质、水量的供给因产生、保护地不得益而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