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传M0044苏蜜清歌

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路——纪念建国60周年

浏览:3931&苍产蝉辫;发布人:宣传部&苍产蝉辫;2009/11/10/16:31
 
 
 
    我六十年代出生在黄山市屯溪区近郊的一个山村,记事起就见大人们每天沿着弯弯的山路去田间、山地里劳作。我所在的村庄还是去往歙县南部地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天天总看见一些挑着货物、推着独轮车的人来来往往。清晨,他们沿着村子的石板路到渡口等渡船过河将农产物运往屯溪,傍晚时,换些生活用品又从渡口经过村子的石板路往山里的小路回去。弯弯曲曲的山路、渡船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和理想。年老的希望经过这条路换来生活的富裕,年青的希望经过这条路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接受新的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乡的面貌。
    村间的小路,在我的童年里是美好的。因为村里有小学,比较方便,上学时约上小伙伴,一路说说笑笑,沿着石板路,跳过小桥的台阶,去学校上学。因那时没有碎玻璃这样的垃圾,整个夏季几乎是赤着脚在村里玩耍。村间的小路留下了我童年快乐的足迹。
    进山的路记忆是深刻的,因为去外婆家要走那条路。那是一条沿着山坳弯弯曲曲的路,弯道特别多,弯头的这边看不到另一边。记得10岁的那一年,父亲要我独自一人去外婆家,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我无法抗拒,战战兢兢的拿得着斗笠上路了。长有五华里的小路一直没遇见人,每次快经过弯道时,总是想像着是否有可怕的东西会出现。路上会想起所有听过的有关“鬼神”的传说。那五华里对儿时的我来说,真是太长了。我一路小跑,衣服湿了,脸上挂满了汗水。一直到山坳的出口,看见了村庄才敢放慢脚步。那条山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上中学了。学校在公社所在地,那是条出山的路。每天要经过村里的渡船才能到学校去。老人说“隔河千里远”,那真是说有多远就有多远。这个渡口是主要通道,它连载着两岸大片区域的来往,每天总有许多肩挑货物,手推独轮车的人过渡。如在上学时遇到这些人,那肯定是要迟到的。因为一趟船要装载很多辆独轮车,车砌得密密的。所以,你到渡口如果刚遇上这一船离岸,那就要等船到对岸后,卸完全部的独轮车返回,再将这边的独轮车又装满砌好后才能开船,这一上一下的功夫,等上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是不为奇的。因此,每天上学总是快步跑到渡口,上了船及时开了船才确保不迟到。中学阶段,尽管自己很努力,每天比对岸的同学早起多时,累计的迟到总是班级最多。那时候,心里多么羡慕河对岸的村庄,路比我们村宽,进城比我们方便,经济状况也比我们好。
    社会在发展,农村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因拖拉机耕地的需要,拓宽了田间的小道,这样“机耕路”便出现了。慢慢的自行车也进入了农家,拉货的平板车取代了肩挑和独轮车。道路越来越宽,货物的流通也越来越丰富。
    时间进入了八十年代,国家全面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要发展,畅通的道路是基础。九十年代初,黄口桥建成了,新安江两岸终于有了一条快捷的“路”。
近十几年来,黄山市的交通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府屯溪往东、西、南、北有了多条高速公路,火车、飞机每天往返祖国各地。市区内道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屯溪附近的河两岸就有六座大桥,大桥将两岸融为一体。黄山是旅游城市,道路的建设更注重与城市整体景观的协调。 沿江两岸的大道便是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那里空气清新、树木连阴。闲来走在江边大道上,或是找个石凳坐下,看水波涟漪,太阳光照在水面上,反射出点点星光,真是人间仙境。
    这几年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我市一些偏远的山区也修通了二级公路。我故乡的小村子,现如今有公路贯村而过,村里的人们出行都是摩托车、电瓶车和汽车。由于村子邻近城区,有了桥之后,开发商看中了我们那里的风景,在山涧建了旅游度假区,现在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半山腰。站在那儿可全览黄山市市府所在地的全景。真是沧海桑田,这是我们儿时做梦都想不到的。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60年过去了,虽然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没有变,也不能变。我们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将我们国家发展的“路”、富强的“路”, 走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黄山民革党员)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